江苏南通:江海门户向新图强
来源:tvt体育平台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11-16 15:15:03
位于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的南通,素有 “江海门户” 之称 ,地理位置极佳。
2020年11月12日,习亲临南通考察,点赞南通“好通”、沧桑巨变、生活幸福。
2024年3月5日,习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南通“左右逢源”、潜力很大,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
从“南通‘好通’”,到“左右逢源”,习的肯定和期许,成为南通“十四五”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殷殷嘱托化作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的实际行动,“江海门户”南通,正将战略叠加的“天时”、通江达海的“地利”转化为磅礴势能,奋力书写高水平发展的“沧桑巨变”。
2025年上半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跃居全国万亿城市第18位。瞄准加快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水平发展先行区,南通正加速集聚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要素资源,奋力打造江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深秋时节,南通长江体育公园一号足球场,南通市秋季业余足球联赛的欢呼声与江风交织。球员们脚下的天然草坪曾是轰鸣的港口码头,如今人们站在这里远眺狼山支云塔与澄澈江面,这里已成为网友追捧的 “长江最美足球场”。这个占地42公顷的生态体育空间,正是南通“工业岸线”向“生态江滩”转型的生动注脚。
据了解,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是南通深入贯彻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的标志性项目。作为其中重要一环,长江体育公园秉持“还江于民,还绿于民”理念,创新采用“生态修复+功能活化”模式,对原有码头堆场进行系统性改造:保留1.7公顷码头遗迹并将其融入景观设计,6片11人制足球场全部采用环保草种,配套设施均使用再生建材。截至2025年9月,公园已接待市民超20万人次,实现生态修复成果与公共服务的无缝衔接。
沿着长江继续顺流而下,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加速崛起,这就是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园区位于苏通大桥北桥头堡,系苏通、锡通两大园区合并而成,由南通、苏州、无锡三市跨江联动开发,还是中国、新加坡、奥地利三国合作开发的跨国园区,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人。
江海交汇处,绿意正澎湃。自2015年中奥苏通生态园合作备忘录签署以来,苏锡通园区锚定“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定位,将绿色基因植入城市发展脉络,通过生态、产业与技术多维协同,不仅树立了长三角跨国合作典范,更交出一份生态与经济并重的“绿色答卷”。生态方面,园区恪守“先生态、后生产”原则,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全域生态治理;产业方面,聚焦“绿色高端”产业方向,持续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精密制造等低碳集群,推动产业从“零散布局”迈向“链式融合”;技术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奥地利及欧洲先进低碳技术,园区实现能源、材料、工艺的全链条绿色化,构建起“技术—产业—生态”良性循环的融合新城。
踏入苏通乐园,9平方公里的文旅空间里满是欢声笑语,不同业态的项目让游客们各得其所。9月13日,小黄鸭童梦乐园、OFF-CITY野营度假公园、森上马术俱乐部三大文旅体项目同日开业,开业首日便迎来超万人次客流,成为南通炙手可热的新“打卡地”。此外,去年11月开业的枫叶小镇奥特莱斯,汇聚200多家国内外知名品牌和50多个区域首店,开业11个月累计销售额超3亿元。
南通拥有的276千米海岸线与广阔的海域,是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也为南通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南通紧紧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出台了“向海12条”推进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措施,强化沿海与沿江之间联动发展,做足“沿江创造+沿海制造”的文章,同时培大育强海洋装备、先进材料、新型能源三大地标性产业,着力建设江苏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一系列举措掷地有声——在江苏率先筹备成立海洋发展局,出台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加快涉海项目招引建设、提升海洋科创能力,培优做强海洋产业,沿海正成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2024年,南通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2606亿元,占据江苏省1/4份额。
江苏海力风电是国内海上风电配套设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2023年6月,江苏海力风电在启东吕四港投资20亿元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基地项目。项目位于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环抱式港池东港池内,新建一座5万吨级配套出运码头,设计年通过能力139万吨。项目于去年1月全面开工,去年9月调试生产,目前已全面投产,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海力速度。今年,海力再一次“重仓”启东,投资25亿元在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环抱式港池西港区建设海上高端装备制造出口基地二期项目,项目用地、用海总面积约680亩,基本的产品包括导管架、漂浮式基础、海上平台(包括大型模块化海上升压站)、换流站、海洋牧场、海上重型单桩基础等海洋工程高端装备。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海洋工程高端装备30万吨,年销售30亿元,预计年税收额1.5亿元,工业用地亩均税收不低于30万元/亩。
如果说海力风电以硬核装备筑牢了南通海工装备的“筋骨”,那么中天海缆则以核心技术串联起海上能源传输的“脉络”。在中天海缆的生产基地,一座高达143米的“产业高塔”格外醒目——塔内搭载两条立式全进口VCV交联生产线,而被誉为“光电缆之王”的海缆核心组成件,正从这里源源不断地产出。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型,中天海缆推出超高压直流海底电缆,最大输电距离提升百公里以上,为远距离、大容量的海洋电能输送提供关键支撑。依托全球领先的超高压海底电缆系统技术,中天海缆深度整合智能化产线、工业机器人、智能仓储与 AI 质检系统,构建起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监控体系,以技术硬实力保障海缆产品的高可靠性。在技术门槛极高的海底光缆领域,中天科技建立了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每根海缆都有唯一“身份证”,从原料到敷设全程可追溯;在模拟高压与洋流环境下进行极限测试,确保25年寿命内零失效。同时,中天科技将绿色制造理念融入质量管理,将能耗、回收率等绿色指标纳入质量考核,以行动诠释新时代企业的质量担当。
在标准制定与技术突破上,中天海缆持续彰显中国企业的全球话语权:由其主导编制的《海底光缆系统技术方面的要求》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成为全世界首个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的海缆国际标准。
产业兴海、科技强海。南通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加快产学研合作,与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开展合作共建,让海洋新质生产力活力迸发。
记者在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看到,各中心把最好的装备和资源都投入到了实验室中,100平方米左右的实验室中,可以摆下磁场调制发电机、模拟真实海况的波浪发电平台、水下高压直流电源系统等多个研发平台。去年5月揭牌成立的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如今已是“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扎根本地,研究院和中天科技共建了海洋能源与信息传输实验室,与龙源振华共建新质海工装备中心等,研究院已立项46个产学研项目,组建近300人的高学历科研团队,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
产研协同、平台赋能也进一步滋养海洋新质生产力。目前南通拥有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283家,建成涉海科创平台44个、省级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46个,国家级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7个,初步形成以“两院一中心”为核心的涉海科创格局。
将沿海地区作为迈向“下一个万亿”的主战场、增长极,南通正推动优质项目加速落户。去年,投资约500亿元的蓝海新材料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中石油在亚洲投资建设的体量最大的单体项目,计划生产高端聚烯烃新材料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医疗卫生等领域。在兴海图强的龙头牵引项目战略中,南通再落关键一子。
2025年,南通将培育形成10家以上特色园区,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400家,涉海“四上”单位超1800家,推动涉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水平发展先行区。
